家人们,咱先唠个实在事儿:现在咱中国年轻人想领证结婚,可不是俩人愿意就行,得够法定岁数 —— 男的满 22,女的满 20,差一天都不行,这是法律定死的规矩,谁都得遵守。可要是往回倒个千八百年,搁古代,那婚龄跟现在比,简直差出了辈儿!就拿南朝说吧,姑娘家 13 岁就得嫁人,有的甚至更小,像南朝宋明帝的王皇后,十二三岁就进了宫当媳妇。不管是普通老百姓家,还是皇宫贵族里,小伙娶十三四岁的小姑娘,那都是稀松平常的事儿。你说这搁现在,十三四岁的孩子还在初中校园里蹦跶呢,咋古代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?这里头可不是一句 “古人早熟” 就能说清的,全是实打实的现实原因,今儿个咱就掰开揉碎了唠,看看古代早婚背后到底藏着啥门道。
一、古代姑娘没 “话语权”:婚姻全听爹妈安排,嫁人就是 “头等任务”
展开剩余88%咱先说说最根本的一条:古代的女性,在婚姻上基本没啥自主权,全是 “爹妈说了算,媒婆两头牵”。那会儿没有 “自由恋爱” 这说法,姑娘家从生下来,婚事就由爹娘操心,到了岁数,媒婆上门一说合,只要双方家境、八字合得来,基本就定了,姑娘愿不愿意,压根没人当回事儿。你要是敢说 “我不乐意”,那可就捅了大篓子了 —— 街坊邻居得戳你脊梁骨,说你 “不孝不顺”“败坏门风”,连亲戚都得跟你划清界限,那压力可不是一般人能扛住的。
为啥会这样?还不是因为封建思想里的 “男尊女卑” 太根深蒂固了。那会儿的人觉得,女的就该围着家里转,嫁了人就得伺候丈夫、孝敬公婆、生儿育女,外头的活儿、家里的大事儿,轮不到女人插嘴。你要是个姑娘家,不早点嫁人,反而琢磨着 “出去闯闯”“学点本事”,那指定被当成 “异类”。就像咱看古装剧里,要是有姑娘敢拒婚,要么被爹妈的眼泪劝回去,要么就得被逼着 “出家”,反正没别的路可选。
而且对古代家庭来说,姑娘早点嫁人,还是个 “减负” 的法子。尤其是穷苦人家,一家子好几张嘴吃饭,地里的收成就那么点,能少一张嘴,日子就能松快不少。更别说嫁人还能拿 “彩礼”—— 那会儿的彩礼不像现在这么复杂,可能是几匹布、几斗米,或者几两银子,但对穷人家来说,这已经是笔不小的收入了,能帮家里撑好一阵子。我之前看史书里写,有的人家女儿才 11 岁,就被爹妈找媒婆许了人家,就因为婆家愿意给五斗粮食,能让家里熬过冬天。你说这搁现在听着多揪心,可在那会儿,这就是穷人家的 “生存办法”。
反观现在,咱姑娘们多有底气啊!想啥时候结婚就啥时候结婚,不想结婚也没人逼你,能自己赚钱、自己过日子,想买啥买啥,想去哪儿去哪儿。对比古代那些早早被捆在家庭里的姑娘,咱现在的日子,真的是太自由、太幸福了。
二、古代人 “活不长”:平均寿命才二三十岁,不早婚咋传宗接代?
再说说一个特现实的原因:古代人的平均寿命,跟现在比差太远了!咱现在随便一个人,活到七八十岁都很平常,要是保养得好,活九十多、一百岁的也不少见。可搁古代,那真是 “人生七十古来稀”,能活到六十岁就算 “长寿老人” 了。就拿夏商周那会儿说,人们的平均寿命才 18 岁左右,啥概念?可能刚结婚生了孩子,还没看着孩子长大,自己就没了。后来日子慢慢好点了,到了清朝,平均寿命也才 30 多岁,像乾隆皇帝那样活到 89 岁的,那都是 “天选之人”,全天下都得跟着庆祝。
寿命短,就意味着 “时间不够用”,尤其是对 “传宗接代” 这事儿来说。古代人特别看重 “香火传承”,觉得 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,要是家里没个儿子,那就是 “断了根”,不仅爹妈着急,连街坊邻居都得说闲话。可要是结婚晚了,万一还没等生孩子,人就没了,那咋办?所以只能 “早婚早育”同翔网,让姑娘早点嫁人,早点生孩子,这样才能保证家里有后代,能把香火传下去。
而且古代的姑娘,身体发育也比现在早吗?其实也不是,主要是那会儿的人觉得,姑娘家只要来了 “初潮”,就说明能生孩子了,就该嫁人了。十三四岁的姑娘,刚好到这个年纪,所以就成了 “最佳结婚年龄”。你想啊,要是姑娘 13 岁嫁人,14 岁生第一个孩子,就算她只能活到 30 岁,也能看着孩子长到 16 岁,孩子也能接着结婚生子,家里的香火就续上了。可要是姑娘 20 岁才嫁人,那可能刚生两三个孩子,自己就没了,孩子还没长大,家里就没人照顾,这在古代可是天大的事儿。
就拿唐朝来说,朝廷还专门鼓励早婚,要是姑娘到了 15 岁还没嫁人,家里就得交 “罚款”;到了宋朝,更是规定 “男子 15 岁、女子 13 岁,便可婚嫁”。你说这要是搁现在,15 岁的小伙还在啃书本呢,咋可能结婚养家?可在古代,这就是为了应对 “短寿命” 的无奈办法 —— 不早点结婚生孩子,整个家族都可能 “断了根”,谁也承担不起这个后果。
三、古代缺 “劳动力”:种地打仗都要人,早婚才能多生孩子补人口
除了女性没自主权、寿命短,还有一个关键原因:古代社会太缺 “劳动力” 了!咱现在国家有十几亿人口,不管是种地、做工,还是搞建设,都不缺人。可古代不一样,好多朝代都是 “地多人少”,尤其是刚打完仗的朝代,比如秦朝、汉朝,打完仗之后,村里的壮丁死了一大半,地里的庄稼没人种,家里的活儿没人干,连朝廷征兵都凑不齐人。
你想啊,古代主要靠 “种地” 吃饭,一家子要是没几个壮丁,地里的活儿就干不完,收的粮食就不够吃,日子就得挨饿。而且朝廷还得收 “粮食税”,要是交不上税,就得被抓去坐牢。所以家里人越多,壮丁越多,日子才能过得好。那咋才能多来人?只能靠 “早婚早育”—— 结婚早,生孩子就早,孩子多了,长大了就能当壮丁,既能种地,又能帮家里干活,还能给朝廷交税、当兵。
就拿西汉来说,朝廷为了鼓励生孩子,特意定了规矩:姑娘要是 15 岁还没嫁人,每年就得交 “双倍粮食税”。你想啊,普通人家本来交一份税就够费劲了,交双倍税,那指定扛不住。所以爹妈为了不交这笔 “罚款”,只能赶紧给姑娘找婆家,哪怕姑娘才 13 岁,也得嫁出去。到了东汉,更是把婚龄往下压,规定 “女子 12 岁便可婚嫁”,就是为了让人口快点增长,补上战争损失的劳动力。
除了种地,古代还老 “打仗”,不管是打匈奴、打突厥,还是改朝换代的战争,都得靠壮丁当兵。要是国家人口少,征兵都凑不齐人,就得被别的国家欺负,甚至会亡国。所以每个朝代的皇帝,都特别看重 “人口增长”,而 “早婚早育” 就是最快的办法。就像三国时期,曹操、刘备、孙权都专门下过 “鼓励早婚” 的命令,要是哪个地方的姑娘结婚早、生孩子多,当地的官员还能被 “升官”。你说这搁现在听着多离谱,可在古代,这就是为了 “保家卫国” 的必要手段 —— 没人,就没劳动力;没劳动力,就没粮食;没粮食,就养不起兵;养不起兵,国家就保不住。
四、古今婚龄对比:咱现在的 “晚婚自由”,是古人想都不敢想的幸福
唠到这儿,咱再回头看看古今婚龄的差别,就能明白:现在咱能 “到了 22 岁、20 岁再结婚”,甚至能 “不想结婚就不结婚”,背后是多大的进步。
古代人早婚,不是因为 “想嫁”“想娶”,而是因为 “没办法”—— 女性没自主权,只能听爹妈安排;寿命短,不早婚就传不了宗接代;缺劳动力,不早婚就养不起家、保不住国。可现在不一样了:咱有法律保护女性的婚恋自由,没人能逼你结婚;咱的平均寿命长了,不用着急 “早点生孩子续香火”;咱的科技发达了,种地靠机器,做工靠工厂,不用靠 “多生孩子” 来补劳动力。
就拿现在的年轻人来说,好多人二十多岁还在上学、拼事业,想先把自己的日子过明白,再考虑结婚生孩子。有的姑娘想先搞事业,三十多岁再结婚;有的小伙想先攒点钱,给未来的家庭多点保障;还有的人觉得 “一个人过也挺好”,不想结婚。这些在古代想都不敢想的事儿,现在都能实现,这就是咱的幸福。
而且现在的婚姻,讲究的是 “两个人互相喜欢、互相尊重”,不是古代那种 “为了传宗接代、为了减负” 的交易。咱结婚,是因为想跟喜欢的人一起过日子,想一起分享快乐、分担烦恼;不是因为 “到了岁数就得嫁”“不嫁人就会被人说闲话”。这种 “自由选择” 的权利,比啥都珍贵。
五、唠唠心里话:珍惜当下的幸福,别把 “自由” 当理所当然
最后咱再唠句掏心窝子的话:咱现在能享受 “晚婚自由”“婚恋自由”,可不是凭空来的,是靠社会进步、科技发展、法律保护才得来的。古代的人,尤其是古代的女性,她们不是不想 “晚点结婚”“自己选丈夫”,而是没那个条件、没那个权利。她们只能在封建规矩里,早早地把自己的人生交给别人,一辈子围着家庭转,连 “为自己活一次” 的机会都没有。
对比她们,咱现在多幸运啊!能自己选工作、自己选伴侣、自己选生活方式,能有时间去追求自己的梦想,能有底气说 “我想再等等”“我不想结婚”。所以咱得珍惜这份幸福,别把 “自由” 当理所当然。
当然,也不是说古代的早婚全是 “不好”,那是当时社会的无奈选择,是为了生存、为了传宗接代、为了国家稳定。可咱现在不一样了,时代变了,观念也得跟着变。咱不用再靠 “早婚早育” 来解决问题,咱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,过自己想过的日子。
希望咱都能明白:结婚不是 “任务”,而是 “选择”;年龄不是 “枷锁”,而是 “经历”。不管你是 20 岁结婚,还是 30 岁结婚,甚至不结婚,只要你过得开心、过得踏实,就是最好的生活。咱得庆幸自己生在这个好时代,能有底气做自己,能有自由选人生 —— 这份幸福同翔网,可得好好攥在手里!
发布于:江西省广盛网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